263年冬,魏将邓艾率军秘密穿越阴平险道,迅速攻破江油,继而攻克绵竹,兵锋直指蜀汉都城成都。至此,蜀汉这个割据西南四十余年的政权,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灭顶危机。
危急存亡之际,蜀汉群臣为后主刘禅列出了四条可选方案:第一,坚守成都城池,同时调集各地蜀军前来增援;第二,舍弃成都,退守南中地区;第三,向东吴投降求援;第四,直接开城向邓艾投降。经过深思熟虑,刘禅最终采纳了樵周的建议,选择直接开城投降。至此,蜀汉政权宣告终结,割据西南四十三年终成往事。
魏灭蜀战役中,邓艾因其出奇制胜的“暗渡阴平”策略名垂青史。此举堪称冒险至极,不仅阴平小道崎岖难行,更因他孤军深入,一旦遭遇蜀军顽强抵抗,极可能被四面楚歌的援军围歼。然而,邓艾成功押宝,率军如破竹般直捣成都,逼迫刘禅选择不战投降。
展开剩余82%《三国演义》将刘禅描绘成软弱无能甚至近乎痴傻的君主,但现实中,刘禅在诸葛亮死后稳坐江山三十余年,成为三国时期在位时间仅次于孙权的皇帝,其个人能力不容小觑。魏军突袭成都时,刘禅优先采纳本地人樵周的意见,绝非盲信谗言,而是樵周的反馈已经清晰表明,当下蜀军既无战意,也无战力。
由于《三国演义》以刘备集团为中心,常给人一种益州内部分为两派的误解:一派是随刘备入川的荆州集团,代表人物诸葛亮、关羽;另一派是益州本地势力,以法正、李严为代表。实际上,这种划分并不准确。法正、李严等所谓“益州本地人”,实际上也是外来者,与刘备集团同属外来势力。
益州的权力结构缘起于刘璋之父刘焉。刘焉为西汉鲁恭王刘馀之后裔,拥有皇室正统血统。虽名气不大,但他提出的“废史立牧”政策,为汉末群雄割据局势奠定了基础。刘焉本拟赴交州任州牧,但得知益州富庶且刺史郤俭贪腐恶名昭彰后,申请调任益州。刘焉入主益州时,刺史郤俭已被黄巾军所杀,黄巾军亦被地方豪强镇压。刘焉通过联合豪强,迅速平定叛乱,奠定了自己的权威。
刘焉面临的难题是如何权衡地方豪强与其他势力间的关系。董卓之乱后,大批南阳及三辅流民涌入益州,刘焉将他们安置于军府中,形成“东洲派”,以法正、李严为代表。益州豪强势力为“益州派”,根基深厚难以控制;而“东洲派”无根基但易操控,刘焉因此倾向东洲派,引发益州本地人的强烈不满,几次叛乱均被镇压,东洲派遂成为益州最强势力。
刘备入川时,益州本地人未爆发大规模抵抗,因为他们认为益州本就被刘焉刘璋父子及东洲派掌控,刘备取代刘璋不过是换了新主而已。更有期待刘备能压制东洲派,重用本地人。然而,现实是刘备携带荆州集团势力入川,并与部分东洲派达成和解,使得益州权力格局变成荆州集团为首,东洲派为二,本地人退居第三。
刘备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外来者,在益州建立统治,未给本地人带来显著好处,反而让本地人被两个外来势力夹制。刘备在世时,凭威望压制三个集团,但他死后,权力斗争激烈,荆州派与东洲派明争暗斗,最终由诸葛亮领导的荆州集团胜出,但益州派并未被彻底消灭,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刘禅的权力制衡。
与此同时,益州郡县频繁爆发叛乱。诸葛亮初掌政权时,南中地区因远离权力中心,时常叛乱。诸葛亮南征,取得一定成效,北伐期间南中保持稳定,并为北伐提供物资兵源支持。诸葛亮北伐后,叛乱重点逐渐转移到益州北部,因北部重兵征粮招募,负担加重。
诸葛亮死后,蒋琬费祎时期北伐减缓,但内部叛乱未绝,刘禅频频赦免以安抚反叛势力。姜维时代,北伐再起,但蜀汉国力相对魏国更弱,负担沉重。东吴使者形容蜀地百姓“面有菜色”,显见姜维难维持战争与民生平衡,连年征战几近崩溃益州经济。
益州反叛多为零星小规模农民和豪强起义,原因在于益州本土大家族被权力边缘化。益州本地人占人口多数,荆州派、东洲派及刘禅皆无法完全排除其影响。随着后期人才凋零,益州本地豪族成员如樵周逐渐涉足中央政权,但他们能获取的资源仍有限,依旧被外来派系压制。
四十余年间,益州人不断质疑:“益州究竟是谁的益州?”到蜀汉末年,这疑问愈发尖锐。益州本地大族有两条主张:一是推翻蜀汉,重夺地方;二是进入政权核心,争取权力。前者难以实现,因本地实力薄弱难以团结;后者在荆州派、东洲派掌权的蜀汉难以成功,但或许在魏等他国政权中有可能。
曹魏在北方稳固后,继承汉制,地方官员由朝廷指派,但需依赖豪强合作治理。对益州本地人而言,加入魏国政权,只要与朝廷官员关系良好,就能获利;留在蜀汉则继续受压制,且北伐屡败让本地人逐渐丧失对蜀汉的认同。
263年8月,钟会、邓艾、诸葛绪率18万魏军压境,蜀汉政权正陷内斗。主帅姜维因惧怕被清算,自请屯田沓中。刘禅对姜维的处分不仅有恶名昭著的黄皓,还包括诸葛亮之子诸葛瞻。姜维虽受诸葛亮提拔,属荆州派,但与蒋琬费祎时期关系疏远,刘禅提拔姜维以制衡费祎。诸葛瞻请求处罚姜维,反映蜀汉内斗激烈。
内忧外患之际,钟会先占关城,但姜维守住剑阁,与钟会对峙半年。钟会萌退意,未料邓艾却暗度阴平,孤军直插蜀腹地。邓艾冒险初见成效,江油守将马邈无战而降,邓艾迅速进攻绵竹。后主刘禅派诸葛瞻领军抵抗,此战生死攸关。
绵竹战是诸葛瞻与邓艾的关键对决。诸葛瞻虽有威望,却无实战经验,终被老练的邓艾击败。诸葛瞻战死,邓艾孤军直逼成都。此役虽险象环生,显示邓艾军力不足以压倒性取胜,蜀汉仍有抵抗余地。
刘禅及群臣面临抉择:全力抵抗还是开城投降。成都城坚固,有四路援军可能返援:西部汶山郡数千兵力,东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网站首页配资,寻钱网配资,配资公司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