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的稻田边,“确保中国人的范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”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。“青禾成穗 智惠兴乡”突击队的足迹,从育秧工厂到稻田深处,在泥土与稻穗的交响中,队员们读懂了“种子”二字的双重分量——既是谷粒破土的力量,更是青春扎根沃野的模样。
育秧工厂的晨光中,种子正经历标准化培育。同学们了解到,种子包衣的过程,既能防病虫害又能促萌发。静置一日后,露白的种子胚根突破种皮,如蓄势待发的新芽。自动化育秧线上,育秧盘在传送中依次完成基质铺设、精准点播、雾化补水和表层覆盖,全程不到一分钟。村民将育秧盘整齐码放,在30℃左右环境中静置两三天,种子便可破胸。“机械化让育秧效率大幅提升,科技让农活变轻快了!”一位同学边记录边感慨。随后20天里,工厂需精准调控温湿度,待种子长至两叶一心的幼苗期,即可移栽下田。
正午的丝苗米基地,打谷机轰鸣伴着稻香。区向晖教授手持稻穗示范:“握稻要齐整,挥镰贴根部,脱粒得让每粒谷子进仓。”他手中的稻穗,是从千株稻禾中选出的优种,“每粒谷子都藏着先辈选种的智慧。”同学们学着割稻,稻穗划过掌心的刺痒混着汗珠坠土的温热,让“一粥一饭”有了沉甸甸的实感。有人直起身,擦着额角的汗感叹:“原来一碗米饭要经这么多工序,当真是粒粒皆辛苦!”
座谈会上,广东农科院刘斌博士的话触动了大家。他讲述高抗性淀粉大米的培育:团队在试验田长期筛选,才育出能降“三高”的稻米。“这需要耐住性子打磨”他看向同学们,“乡村振兴要多学科协同——农学生育良种,医学生传营养,文科生讲乡韵,你们就像田野里的种子,各向所长扎根生长。”
暮色为稻田镀上金边,突击队队员在笔记本上写下:“种子向下扎根一寸,穗头便向上饱满一分;青春向乡深入一尺,成长便向内厚实一丈”。这正是“种子”的启示——让知识伴着汗水融入沃土,既要有潜心钻研的定力,也要有破解难题的担当。
这颗“种子”,是青年与土地的联结,是学识向实践的转化。扎根越深,对乡村的奉献越沉;成长越实,为振兴注入的动能越劲。当青禾成穗,这些凝聚着智慧与汗水的成果,必将在民族复兴的田垄上,结出丰硕果实。
配资网站首页配资,寻钱网配资,配资公司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