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厦门的海风里,曾有一个小小的渔村,因文艺而炽热,因热闹而辉煌。它名为曾厝垵,曾经是文青们趋之若鹜的圣地,灯火通明,街巷如潮。但时光翻转,繁华散去,红砖古厝的墙上,渐渐飘起“转让”“招租”的冷冷告示。人声寂寥,脚步稀疏,这片仅有零点三三平方公里的土地,仿佛陷入了长久的沉眠。
然而,一座地下车站正悄然生长,如同一枚银针,刺破了沉寂的穴位。它叫曾厝垵站,立在龙虎山路与北路交汇处,离海岸不过三百米,离文青路也只一步之遥。三号线南延段的轨道,像是缝合伤口的线,试图让这片沉睡的土地,再次搏动。
要知道,2014年的曾厝垵,犹如潮水般热烈。燕尾脊古厝与西式咖啡馆比肩而立,“海盗很忙”的酒吧,“张三疯”的奶茶店里人声鼎沸,单日游客曾达七万,全年过千万,风光无限。可热闹背后,却早已暗埋危机。
展开剩余72%村道狭窄,车流如铁桶;黑车拉客,黄牛宰客,假票横行,竟连出租车司机也参与骗局,编织出一条欺诈链。更有过度商业化的侵蚀,使得原本的文艺气息,被同质化的小铺吞没殆尽。游客数量虽多,口碑却逐渐下滑。疫情的冲击,更让这里空心化严重。昔日寸土难求的文青路,如今三成店面闲置,连古厝改造的“渔村时光空间”也门可罗雀。
地铁的修建,仿佛一场通勤革命。居民不必再忍受拥堵,四十分钟的路途缩短成十分钟的车程;学生们也能乘车直抵厦门大学与小学,不再挤公交。甚至连启明寺的参拜,也变得轻松,十分钟步行,便能在香火缭绕中寻得一丝禅意。
旅游体验也将改观。地铁口与景区入口只隔百余米,黑车与乱象难再滋生。车站每日可承载十万客流,将人潮分流至沙坡尾、厦大白城,让游客不再因拥堵而心生怨气。当交通焦虑退去,方能静下心来,在蔡氏古厝听“金门大赞”的古老传说,或在鲤鱼天桥上俯瞰海景,重新感受文化与风景的共鸣。
更重要的是,地铁不仅带来人流,还将筛选产业。那些低端商铺将被迫转型,而文创工坊与文化馆会重新占据舞台。与沙坡尾站形成双核走廊的联动,也将串起文旅的新篇章。入夜时分,地铁的灯光与“古厝灯光秀”相互辉映,游客或许不再匆匆而来,亦不急急而去,而是留下来,夜游、观演、寄宿,让家庭旅馆再度迎来温暖的灯火。
2024年,白城站已完成封顶,而曾厝垵站也即将迎来关键时刻。三年之后,当列车呼啸驶来,清晨的第一批乘客中,有捧画板去写生的学子,有捧咖啡讨论古厝故事的游客,也有重新挂起“晴天见”招牌的店主。那时,这片渔村,或许真的能迎来重生。
愿曾厝垵在铁轨的脉动下,再次燃起文艺之光;愿每一个走进此地的人,都能从历史的沉重与现实的重建里,看见新的希望。
发布于:山西省配资网站首页配资,寻钱网配资,配资公司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